科技人才 釋放科技潛能造化社會
新春伊始,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向獲得2015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和青海省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獲獎者分別頒獎。這不僅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而且也是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和鞭策。
過去的一年,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主動投身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大力開展原始創新、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和產業鏈延伸,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自主研制生產出世界上最長的P91無縫鋼管,系列數控機床研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風光與水光互補關鍵技術、大尺寸藍寶石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儲能電池形成完整產業鏈,第三代高倍聚光太陽能板落戶我省……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全國乃至世界科技舞臺上展現出青??萍嫉呐畈鷻C,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也是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關鍵之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確立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省委貫徹中央精神,確立了“一三一”總體要求。這些政策舉措,為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了新活力。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認清形勢、把握重點、精心謀劃布局,站在新階段新起點上,努力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
科技創新,人才是根本。一直以來,缺乏高技術人才和科研領軍人才,是制約我省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各部門、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以及企業單位,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落實人才強省戰略,持續優化科技人才政策環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同時,要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人才資源為我省進行科技攻關和在我省創業,不斷營造更加有利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和條件。
要大力培養人才,通過實施“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人才“小高地”工程,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實施,著力培養發掘一批本土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學科帶頭人和科技創新團隊。要盡力留住人才,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利益分配政策,賦予創新型領軍人才更多的科研立項、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享有技術發明和科研成果上的“獲得感”。要積極引進人才,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健全柔性引才機制,面向國內外引進急需緊缺科技人才和科研團隊。要用好用活人才,進一步完善人才使用政策,讓潛心研究的人心無旁騖、厚積薄發,讓創新創業者有施展空間、無后顧之憂,為青海發展貢獻智慧才華。